【那些孩子感興趣的,未必是他的天賦】
近年來多元天賦理論的確解救不少爸媽,逐漸放棄單一才能的評價,開始關心孩子各方面的興趣與表現。只是不知不覺,缺乏想像力的我們似乎又掉入另一個倉鼠轉輪的陷阱裡。
妹妹喜愛畫畫、手作,也熱愛自然與動植物,於是有一陣子我看到什麼展覽就想帶她去、或者發現什麼好玩的DIY也拉著她作,更別提從圖書館裡自以為是的借了些相關的繪本和書籍,興沖沖地『順著』興趣發展,這下子總不會錯了吧。
不料妹妹全數打回票,只要我提議的她都否決,瞧也不瞧一眼,說真的有點惹惱了我:
『你可以告訴我發生甚麼事了嗎?原本你喜歡的活動都不要,好像只要是我說的你都反對,是這樣嗎?還是我誤會你了?』
『我喜歡畫畫又不想要看人家的作品,我喜歡看動物自己會看,反正你不要管這麼多就對了。』妹妹說。
『問題是我安排別的活動你也不一定感興趣啊?』我抗議。
『你再問我就好了,不一定我不想啊。』
仍然一頭霧水的我至少做對一件事:把孩子的話聽進去,暫時放下這些『深思熟慮』,也不想再去多問些什麼。
某天夜裡窮極無聊,把桌遊拿出來殺時間,邊玩邊亂聊的妹妹,無意間說出真心話,一時讓我沉默已久。
妹妹說:『我以後不管做甚麼職業,用什麼賺錢,都會一直畫畫就對了。所以我可以當一個會畫畫的老師、會畫畫的服務生、會畫畫的考古學家,還是會畫畫的設計師,我現在也不知道耶...』
對啊,我們老是覺得能把興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是多幸福的事情,或是以為興趣就意味著才能天賦,然而會不會因為這樣,反而讓孩子感到壓力,誰說喜歡的事情就是擅長的事情呢?
我被狠狠敲了一記,差點自己就騙過自己。那些說什麼陶冶性情就好的藉口,分明隱含著不敢承認的期望。
想得更深的是,當我們被孩子的興趣分神了之後,也等於無意間放棄了引導孩子嘗試其他更多元的活動,這樣的反淘汰或許會限制孩子原本興趣的發展而不自知。
想到這裡立刻精神一振:『妹妹,我們這周日去溯溪吧!』
『啊?媽媽我有點害怕耶,那是甚麼?』
『不用怕,媽媽在你旁邊,教練也在旁邊,很安全,只要你願意嘗試就好了。』我一邊說一邊上網找照片給妹妹參考。
『恩...,好,我願意試試看。』一向對肢體很沒有自信的她竟然爽快地一口答應。
就是明天,我們要去溯溪了。就是這個故事,讓我準備放下任何想法,單純地讓孩子跟著媽媽,一起試試媽媽喜歡的事。